課程介紹: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稱CBAM)的推動,宣示2025年將課徵碳邊境關稅;美國也已規劃將推動「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以下稱CCA),2024年將開始課徵。台灣政府也正式宣告2050年將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氣候變遷因應法」的立法,確立台灣氣候治理法制化,各界關注的碳定價機制正式啟動,將於2024年開徵碳費;金管會更將全面推動「公司治理 3.0-永續發展藍圖」,分階段要求上市櫃公司因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應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依據國發會的預估,未來針對CBAM及CCA的碳邊境關稅課徵要求,除上市櫃公司外,台灣預估將有19萬中小企業首當其衝,若從長遠台灣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來看,更是全體國人及社會各領域都應審慎面對的重大議題。因應全球淨零排放的趨勢,企業應早日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逐步推動永續發展,推動碳盤查、碳低減、碳中和,逐步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
因應國際趨勢及國內政策的推動,政府致力推動數位化及永續發展,如何配合政府政策善用政府資源,促進企業落實雙軸轉型,將是現階段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優勢、彎道超車的關鍵。
為協助台灣中小企業瞭解自身企業適合ESG補助案及永續發展管理,漢邦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漢邦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及漢邦財富傳承顧問公司特別規劃設計本課程,融合近期專案實務經驗,協助企業的經營者、特別助理及財務主管等有關人員,能更清楚政府ESG補助計畫概要,以期求得企業經營之最佳規劃安排。
【企業ESG推動綜合相關信息】
1.低碳化補助 55%企業未過關
【2024年10月7日/經濟日報/邱琮皓】
經濟部推動四大補助企業提早適應智慧、減碳雙軸轉型,但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指出,截至7月底補助案申辦未通過比率達55%,針對中小企業未能通過「低碳化」補助的最大原因,未能有專業碳盤查合理估算減碳效益。
為利製造業疫後轉型復甦,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於疫後特別預算編列推動各項補助及輔導製造業低碳化、智慧化創新研發及產業轉型人才培訓等經費合共116.27億元。
以「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中小型製造業(員工十人以上)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個案補助」、「納管工廠低碳及智慧化基礎轉型個案補助」、以及「中小型製造業(員工九人以下)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等四大方案吸引逾8,500家企業申請。
但截至7月底為止,據經濟部統計,申辦未通過比率達55%,僅3,370家企業獲得補助。
針對企業低碳化相關補助,產發署及中企署分析未通過原因發現,除了未詳列設備規格,還包括預期效益未合理估算、製程設備不具低碳化、以及未盤查碳排基線資料。也就是對於低碳相關專業知識與碳盤查能力仍不足。
對此,環境部官員坦言,中小企業因為企業組織不能像中大型企業設置專業人力,導致專業能力不足,恐成為台灣淨零路上的最大障礙,但也呼籲中小企業可以多多運用經濟部與環境部提供的相關估算工具,以及碳盤查與自願減量專案輔導班,為2030淨零持續精進「減碳力」。
2.經濟部政次 何晉滄:減碳並不是選擇題
【2024年9月9日/工商時報/呂雪慧】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6日出席本報《大南方高峰論壇》表示,減碳不是選擇題,非做不可,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壓力,但要做好準備,否則有一天客戶提出要求時會來不及。他說,經濟部開發LINE平台,就補助、人才培訓、診斷輔導團、融資提供「碳服務」,一指就可找到需求的政策工具。
《大南方高峰論壇》對談一就「全球永續風險,企業如何接招」進行討論,由何晉滄、中鋼技術部門副總鄭際昭及高雄工業會理事長陳哲生參加與談。
何晉滄指出,減碳逐漸進入深水區,去年10月歐盟啟動CBAM,針對企業產品進入該市場,要求開始申報碳盤查資料,如何協助產業申報碳排,政府輔導產業公協會開課程,尤其人才培訓已進入實作,包括碳權自主減量,達到供應鏈要求等,政府也和學校、民間團體合作組成專家顧問團進入工廠,協助企業碳盤查。
政府並祭出很多補助措施,他說,經濟部開發LINE平台系統展開「碳服務」,所有補助、人才培訓,申請診斷輔導團、融資,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另產創條例年底也要修法,財經兩部已達成初步共識,未來會把節能減碳和AI投資設備納入投資抵減項目,政府會把很多政策工具搭配在一起,提供中小企業運用。
他強調,企業減碳一定要「由上而下」,以免事倍功半,減碳並非選擇題,非做不可。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受到課碳費及歐盟課碳稅壓力,但何時找上你要有心理準備,如果被客戶逼著去減碳,時間已來不及,企業主一定要有認知,才能帶領團隊往淨零轉型目標邁進。
高雄工業會理事長陳哲生則說,碳足跡比碳盤查更重要,如果能由上游化工、鋼鐵供應商建立碳排量或碳盤查平台,可便利中小企業計算,會有很大助力,減少他們碳洩露的風險。他並說,減碳要利用市場力量,台積電為何要把綠電全部都買走,主因國外客戶要求要成為供應鏈就必須加入RE100,若能讓企業看見買氣、營收、盈餘,企業會發自內心去做。
陳哲生認為,全球最近瘋AI,台灣抓到數位和淨零雙軸轉型重點,如果中鋼能幫忙蓋捷運,是否也能請出台積電幫忙蓋算力中心,請聯發科也做算力中心,如此台灣更能如虎添翼。他說,淨零轉型要有綠色成長策略,拉出綠色供應鏈的國家戰略,就會有亮點出來。
中鋼技術副總鄭際昭則指出,減碳對鋼鐵業很困難,中鋼這三年經營環境並不好,現又面臨國內課碳費及歐盟課碳稅,對經營帶來很大壓力。中鋼提出二軸三轉策略,希望政府對技術、資源、資金等三方面政府予以協助,以利發展高質化鋼廠及綠能產業。未來減碳路徑是:2025年要減碳7%,2030年減碳25%,2050年達碳中和目標。
3.紡織、石化、電子都是受惠產業!經濟部如何補助中小製造業低碳轉型?
【2024年3月18日/今周刊/ESG永續台灣國際峰會】
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面對全球逐步加嚴碳管理強度趨勢下,持續淨零轉型將是台灣產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面對永續地球碳權新局,如何加速產業轉型,驅動綠色成長引擎,無疑是政府與企業必須加緊步伐推動的重要課題。
3月18日在今周刊主辦的「2024 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上,經濟部次長曾文生發表專題演講,從「接軌國內外碳管制」、「提供資源促進轉型」、「極大綠電滿足需求」三大面向,闡述政府當前作為,並鼓勵企業攜手前行。
在淨零的國際趨勢下,曾文生強調,「台灣最重要的減碳作法就是要有效接軌國際。」包含強制性碳管制規範與自願性減碳倡議要求,除了國內規範逐步擴大納管範疇,遵循歐盟CBAM進入過渡期的國際規範,我國企業紛紛加入CDP 、SBTi 等國際自願性減量倡議。在此過程中,政府積極協助產業符合法定碳盤查規範,包括提供盤查輔導資源,並擴增查證量能,因應歐盟CBAM過渡期申報要求,政府也辦理CBAM說明會,提供一條龍式服務。
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台灣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因應歐盟CBAM過渡期申報要求,台灣申報數量名列前茅,位居全球第五名,除了顯現政府輔導廠商理解填報流程策略奏效,也顯示國內企業對於國際規範的風吹草動,已具高敏感度。為滿足國際倡議逐步要求揭露範疇三排放(其他間接排放),政府也建立公版填報格式,協助產業分階段建構範疇三排放資料蒐整機制。
除了與國際接軌,政府也運用疫後特別預算,補助中小型製造業邁向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其中有三類型的產業:紡織製衣、石化、電子,推動「以大帶小」,將中心廠減碳經驗,逐步擴散至供應鏈。
曾文生在演講中分享三個案例,包括成衣業歐都納,偕同其供應鏈,進行設計優化、原料替代、製程優化、設備優化、能源優化;長春樹脂則透過汽電廠低碳轉型、智慧化系統、製程熱整合優化;華邦電子則透過製程氣體排放量減量、精實節能與節水、供應鏈淨零驅動,進行減碳。
透過上述三個案例,曾文生點出政府政策背後的核心思維,即是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包括石化燃料的發電比例減少,用其他零碳能源替代,尤其再生能源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曾文生指出,依照現今台電安排發電的程序,企業每多用一度電,通常就是碳排最高的那一度電。因此,只要能減少用電,最後一度電少用一點,平均碳排就會下降。
不同產業在製程中,如何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不同的問題要面對,但共同的議題都是用電效率的提升,也就是「節電」。曾文生認為,除了政府積極提升發電設備效能,使用行為的調整改變,如果有更多民間的企業發動會更好。他認為,企業如何在需求面上發展出各種節電方法,將會是台灣接下來非常重要的社會運動,上述「以大帶小」方案,就是希望在共同性的議題上,能夠提出解方,讓大家快速運用,讓減碳速度加快。
政府除了推動減碳之外,也推動整個生態鏈的創新轉型,透過主題式補助,讓傳統產業有效提升產值,同時有助於能效的改善,包括再生能源的運用,讓企業在加強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也能有效減碳,這是政府最主要的方向。
在政府的淨零大目標下,極大化綠電滿足需求,也是政府當前努力的目標。曾文生指出,台灣的電業是一個國家專營的電網系統,但隨著綠電越來越多,逐步走向自由化,電力的交易市場才剛剛起步。由於電力建設投資都在期初,後段是運維成本,前段的支出需要長期契約來鞏固財務的可能性,台灣對這個面向比較不熟悉,對企業來講,買電就是請台電送到我家,比較不習慣在不同商品市場採購電力,這是一個新的過程,政府也在逐步建構新的電力交易市場。
另外,過去台電比較像是便利商店,無時無刻要保持電力供應的穩定,但購買再生能源不是如此,在供電與用電之間如何有效分配,也是當前政府在跟企業共同商議的課題。
除了關心減碳,曾文生在演講中也特別提到生態環境的課題。他舉例,去年3月18日,行政院長曾到大甲溪視察,了解水力發電及供水狀況,當時德基水庫蓄水量是62%。這個案例背後透露的訊息是,因應氣候變遷,政府部門對於重要的數值,比以往更具敏感度。
曾文生總結,減碳的議題政府一定會努力做,但如果沒有企業一起配合,很難達成目標。他指出,政府會提出更多整合性的作法,讓企業可以先找到快速、簡單的減碳方法先做,但企業仍然必須回歸檢視自身的製程以及供應鏈,做好準備,三~五年後會走進深水區,屆時,製程的調整安排等課題,會變成非常重要的工作。「減碳這件事,政府跟民間要一起努力,找到方法,共同實踐。」他說。
4.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神助攻,人才升級+輔導+補助推進製造業Green+Smart !
【2023年12月29日/經濟部產發署】
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啟動以及國際供應鏈、國際倡議與法規要求下,淨零轉型成為產業維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台灣為出口導向經濟體,有近五成電子資訊產業已投入碳盤查,而在製造業的碳排放中,以電力為主,約占64%,非電力與製程排放則分占22%及14%。
為了協助製造業淨零轉型,經濟部已在2022年10月發佈「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等三大策略,協助各產業淨零轉型。經濟部產發署三箭齊發,透過人培再充電、製造業輔導、升級轉型補助,輔導製造業朝向低碳化、智慧化雙軸轉型。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關鍵,經濟部產發署攜手專業法人、產業公協會,提供製造業升級轉型課程,由政府付費為企業培育永續人才。
聚焦低碳化趨勢,開設國際法規、ISO 14064 解析、碳盤查案例演練、永續供應鏈管理等課程,提升企業人才的綠色技能,協助產業建立永續發展淨零能力;鎖定智慧化職能,導入巨量資料、機器學習、物聯網、感知系統等專業知識,以精密機械導入智慧技術,透過智慧機械落實智慧製造,培育跨領域創新人才。
許多製造業尚未進行碳盤查、不瞭解相關國際法規,需要專業諮詢診斷方能精準改善。經濟部產發署委派專家赴廠、協助診斷問題,提出具體改善建議與執行方案,協助產業跨出減碳第一步。
專家將為製造業設定碳盤查邊界,確認盤查範圍,並且鑑別排放源、計算排放量,調查碳排熱點、進行智慧製造現況調查後,提出碳盤查報告、診斷報告與智慧化、低碳化改善建議報告。
除了單一企業的個案診斷輔導外,也輔導供應鏈大帶小共好減碳,經濟部產發署皆提供經費補助支援。以個案輔導為例,中小企業由政府補助16萬元、業者自籌4萬元,公私協力拚智慧、低碳轉型。
在製造業實現智慧化、低碳化的路徑中,需要政府的資源挹注,經濟部產發署依據企業規模提供分級補助。針對9人以下與10人以上製造業,補助上限達300萬元與500萬元,製造業以大帶小的部分,智慧化升級一帶四最高補助2,000萬元,低碳化一帶十最高補助3,000萬元,減輕企業升級轉型的資金壓力,加速推進智慧化、低碳化。
透過升級轉型補助,經濟部產發署協助製造業現場即時呈現廠區數據資訊,進行故障預測、自動控制,實踐智慧製造,並導入新製程與低碳技術,降低整廠碳排放量,落實低碳化升級轉型。舉凡器材與材料、新設備購置、原有設備改善、委託研究或驗證等皆可補助,助攻製造業升級轉型。
5.最高補助500萬!高市府協在地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
【2023年9月13日/台灣好報/王雯玲】
近年全球製造業持續關注智慧製造和數位轉型,經濟部推出中小型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系列補助專案,其中智慧化補助標的包含導入精實管理、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化等技術或設備,以優化工廠營運生產管理;低碳化則包含導入節能減碳、再生能源、回收利用等技術與設備,每家最高補助500萬。高雄市政府以「數位、淨零」雙軸轉型為主題,配合中央政策辦理10場地方說明會,為業者釋疑、加強輔導以及加速整合資源的對接。
高市經發局表示,為了推動特定工廠轉型和永續經營,今年度共舉辦10場以數位轉型及環境永續議題為主題的相關說明會為業者釋疑,協助業者理解CBAM的申報流程、盤查如何試算、ESG永續經營概念、數位轉型的實用工具如何扭轉企業經營瓶頸、以及空污、水污、消防之設備改善等,更開設窗口提供業者對接中央資源。
經發局說明,持續秉持就地輔導的精神,積極輔導特定工廠業者辦理用地變更,以實現合法化和永續經營,協助業者申請經濟部中小型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及支援相關資源。納管工廠已核定改善計畫者,每家最高補助150萬;已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者,9人以下製造業每家最高補助300萬、10人以上製造業每家最高補助500萬。
參與說明會的業者鍵財機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表示,ESG牽涉議題廣泛而複雜,並且減碳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然而這樣的知識和技能是業者目前較缺乏,期待經發局安排一系列的課程,包含法規政策、政府資源、CBAM的影響與因應等,供企業派員參加。
柯穎五金企業有限公司也肯定,疫情加速數位時代的興起,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近年來日趨增加,面對訂單不穩的情形,透過說明會了解到可以導入數位工具讓企業獲得許多機會和優勢,增加市場競爭力以及產品宣傳曝光度等,獲益良多。